一、時代發(fā)展對教育提出新訴求
教育作為社會的重要子系統(tǒng),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出口如何滿足社會的需求、適應時代的要求?技術的變革可能帶來的可替代性與技術性失業(yè)是高校培養(yǎng)人才亟需解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技術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驅動人才培養(yǎng)目標重塑,決定了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未來時代我們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
二、把握學生新概貌
當前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數(shù)字原生代。智能終端環(huán)境對于當前的學生,技術對于他們像是天生具備的能力,不需要過多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生呈現(xiàn)出有思想(獨立、個性化、規(guī)則意識)、有行動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教師要多觀察、勤思考,靈活進行教學安排。學生在物質方面已經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積極作用于教學。在精神層面,學生還較多處于迷茫,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與幫助。
三、參與式教學設計
學習參與也稱為學習投入,包括:行為、情感、認知和社會互動。學生主體定位的發(fā)揮重在學生課堂參與度。教與學的理論包括參與式學習、OBE理念、體驗式學習等,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對教學模式的選擇囊括在教學設計。我們可以參考“ASSURE”模型,有研究表明如果想要人們高效記住,眼睛讀過后可以記住10%的信息,耳朵聽過的可以記住20%,而自己觀察過的可以記憶30%。也就是說,我們目前在教學中常用的教師講、學生通過課件視覺接收雙重效果作用后,學生對內容的把握程度是30%。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實踐可以增加對知識的掌握度。在我所代的藝術類課程,學生可以換過參與者與講授者,效果會事半功倍。
基于模型反饋到教學,教師可以先分析學生特點,了解學生基礎掌握與風格特征。學習風格可以參考KOLB的風格量表。在此基礎上,結合技術與媒體,進行多重教學設計。在此重點說明一下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設立,教學目標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明確學習者的學習結果。目標的概括一定要走到明確,由課程到單元到知識點,目標要對應特定的教學內容。事實、概念、技能、原理、問題解決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呈現(xiàn)的教學目標各不相同。
教學是教師結合媒體、技術、材料帶領學生走進教學重點。正如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談到先前學習與當下學習共同作用下應達到的結果。在參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應用參與教學的價值,將教學發(fā)揮效果做到最優(yōu)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