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研究或文學鑒賞的過程中,每當我們接觸到一位作家、一部作品、一個人物、一種文學現(xiàn)象或一個文藝思潮的時候,經(jīng)常會生發(fā)出某種似曾相似的感覺。當我們帶著這種感覺,沿著這條線路向回追溯,追溯這種相似的來路,追溯這種相似的源泉,從終點起步追根溯源,并且跨越了民族、語言、文化和學科界限的時候,就進入了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范疇。
法國著名的學者梵·第根指出“思想、主題和藝術形式從一國文學到另一個文學的過渡,是照著種種形態(tài)而通過去的。……某一個作者的這個思想、這個主題、這個作風、這個藝術形式是從哪里來的?這是‘源流’的探討,它主要是在于從接受者出發(fā)找尋放送者。……我們給這種研究定名為‘源流學’”。通過梵·第根的闡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什么是淵源學:即在“放送者—傳遞者—接受者”這條路線上,從“接受者”的角度出發(fā),對一位作家、一部作品、一種文體、一個思潮、一種文學現(xiàn)象或一個民族的文學在思想、藝術、主題、題材等方面所受外國文學影響的根源進行的研究。比如在比較文學影響研究視域下研究曹禺的話劇創(chuàng)作,便可以通過對其作品風格的分析和其它外來材料的印證,追源溯流,考證外民族某種文學思潮、某位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對他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影響程度深淺,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影響等問題。
追查源流,源流可能是從別人處聽來的,一次旅行中獲得的體驗,也可能是從閱讀中獲得的,像斯達爾夫人兩次德國之行的結晶便是《論德國》的面世。根據(jù)梵·第根的歸納,源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口傳的淵源。即見不到文字的淵源,如曾經(jīng)聽過的故事、談話、奇聞逸事或田園歌謠等,為某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題材、情節(jié)等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諺語、歌謠、對話和訪談等都屬于口傳的文學淵源。此種淵源難以留存,研究時最大的難度就是影響痕跡的查證。
第二,筆述的淵源。即書面淵源,能見得到文字,有真憑實據(jù)可查,如作家的著述、日記、游記、書信乃至藏書目錄、讀書卡片、發(fā)表作品的期刊雜志等。例如,中國現(xiàn)代戲劇大師曹禺曾多次在文章中說過“外國劇作家對我的創(chuàng)作影響較多的,頭一個是易卜生”,“對我影響較大的另一個劇作家是契科夫。……他教我懂得藝術上的平淡”。通過這些淵源,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曹禺究竟從什么地方獲得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創(chuàng)作的體裁和題材以及創(chuàng)作的風格和藝術等方面的“原始”信息,等等。
淵源學的研究范圍,從大處著手,可以研究一個作家所受到的全部外國文學的影響,稱為“集體的淵源”,也可以從小處著手,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題、思想、情節(jié)、人物以及細節(jié)等的淵源,稱為“孤立的淵源”。
了解淵源學的定義、類型和研究范疇,有助于我們方向明確地進行相關的研究,而漢文專業(yè)的學生們也可籍此找尋自己的興趣點,確定某一角度,進行學術探索,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掌握研究方法的同時,也可為畢業(yè)前的畢業(yè)論文寫作奠定一定的基礎,必定收獲匪淺。 |